以下是管道罐体保温施工从基层处理到防护层安装的20个关键步骤,涵盖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质量控制要点:
一、施工准备阶段
项目评估
明确管道/罐体的材质、工作温度、介质特性及环境条件(如腐蚀性、湿度)。
根据《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(GBJ126)选择保温材料(如岩棉、玻璃棉、聚氨酯等)及防护层材料(如铝皮、镀锌铁皮)。
材料采购与检验
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保温材料,检查导热系数、容重、耐温范围等参数。
辅助材料(粘合剂、固定件、密封胶)需与主体材料兼容,避免化学腐蚀。
人员培训
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、工艺标准及材料特性培训,确保掌握关键技术(如胶水干化时间、切割精度)。
工具与设备准备
配备切割工具(圆规、卡钳、刀片)、粘接工具(毛刷、滚筒)、测量仪器(钢直尺、弧形样板)及安全防护装备(安全帽、)。
现场勘查与清理
清除施工区域障碍物,确保管道/罐体表面无油污、锈蚀、灰尘等杂质。
对需保温的设备进行试压、防腐处理验收,确认合格后方可施工。
二、基层处理阶段
管道表面处理
对金属管道进行打磨处理,去除锈蚀层,确保表面粗糙度Ra≤12.5μm,提高粘接剂附着力。
非金属管道(如PVC)需清洁表面,避免使用腐蚀性清洁剂。
罐体基层处理
罐体表面需平整,局部凹凸度≤4mm(金属保护层)或≤5mm(抹面保护层)。
对焊缝、法兰等部位进行密封处理,防止热量泄漏。
三、保温层施工阶段
保温材料切割与拼接
根据管道直径切割保温材料(如管壳),确保切割面平整,缝隙宽度≤5mm。
大直径管道需分段施工,每段连接处采用错缝拼接,避免热桥。
保温层固定与粘接
使用专用粘合剂均匀涂抹保温材料表面,粘接面积≥80%,确保无空隙。
对垂直管道或振动部位,采用镀锌铁丝(#14或#16)捆扎固定,间距≤300mm。
缝隙处理
使用专用填充材料(如硅酸铝纤维)填充保温层缝隙,确保密封性。
对膨胀节、阀门等特殊部位,采用柔性保温材料(如硅酸铝毡)包裹。
保温层厚度控制
按设计要求控制保温层厚度,偏差≤+10%、-5%。
使用钢直尺或超声波测厚仪进行抽检,每10m检测1点。
四、防护层施工阶段
防护层材料选择
金属防护层(铝皮、镀锌铁皮)厚度≥0.5mm,适用于高温或机械损伤风险高的场景。
非金属防护层(PVC薄膜、玻璃钢)适用于腐蚀性环境。
金属防护层下料与加工
根据保温层外圆周长加45mm接缝尺寸下料,确保搭接宽度≥50mm。
使用折边机加工接缝(大头12mm,小头15mm),并在卷圆机上成型。
金属防护层安装
将防护层紧贴保温层,用拉铆钉(间距200mm)固定,环向搭接顺水流方向。
对弯头、三通等部位,采用虾米弯或分瓣下料工艺,确保贴合度。
非金属防护层施工
PVC薄膜采用热熔焊接,玻璃钢采用手糊法,固化后巴氏硬度≥40。
防护层表面需平整,无漏涂、空鼓现象。
五、特殊部位处理阶段
管道接头与阀门保温
接头部位采用专用保温盒或可拆卸式结构,便于检修。
阀门保温层厚度与相连管道一致,表面包裹玻纤布并涂刷防水涂料。
罐体顶部与底部处理
罐顶采用不定型保温材料(如硅酸铝纤维)铺设,耐踩踏厚度≥100mm。
罐底设置膨胀伸缩缝,间距5-7m,用橡塑保温碎块填充。
支架与穿墙部位处理
管道支架处留5mm膨胀缝,用硅酸铝纤维填充后包裹防护层。
穿墙管道需加装套管,套管与管道间隙用柔性保温材料密封。
六、验收与维护阶段
施工质量检查
检查保温层厚度、密实度及外观,无空鼓、裂缝等缺陷。
防护层平整度用1m直尺检查,空隙≤4mm(金属)或≤5mm(抹面)。
定期维护与记录
建立维护档案,记录每次检查时间、问题及处理措施。
对极端天气或机械损伤部位增加检查频率,及时修复破损防护层。